今天看到這篇文章,我有一點疑問。
文中有一段"展場女郎生活非常不單純,為了保持清瘦的身材,厭食、暴食等飲食障礙成了家常便飯。加上日夜顛倒、體力透支,且周遭同業生活糜爛,菸酒不離手更是常有的事,甚至有可能養成更侵害身體健康的惡習。"
寫這篇文章的是公衛系季教授,和農藝系生物統計組劉教授,我想請問,上面那段話(以及後文提到這些同學在校成績表現的部分)的依據在哪裡,既然兩位教授一位專業領域在公衛,一位專業領域在統計,這樣的發言是根據自身採用科學方法的調查呢,還是哪個單位的數據?
家常便飯的定義是指多少以上的機率?常有的事又是多少百分比叫做常有?甚至更有可能這個結論,是從哪理推論而來的?今天兩位指導的學生,如果在報告甚至論文裡使用"家常便飯""常有""甚至更有可能",在兩位教授的標準下是可以容許的嗎?
在未註明出處的情況下,我只能把它當做"想當然爾",這種想當然爾的態度出現在應該講求實證的一流學府的教授文章裡,令人感到非常心驚,尤其是,兩位既然註明自己的姓名頭銜,而不是單純的以一般人的角色發表街談巷議,那麼就該以學者身份為自己說的話負責。
畢竟,這樣的發言,實在看不出兩位在專業領域上的成果,兩位投書到報紙時,難道不也是使用台大教授的頭銜,或所謂的,光環,發表跟兩位本業和研究領域不大相干的意見嗎?
就算某些展場女郎的生活真的如此不健康好了,請問當我們的高科技產業員工,廣告人在過勞死的時候,為何從未聽聞這兩位如此注重健康,把健康當作擇業要件的教授對這些行業發出譴責呢?當郭董說出"尿不黃代表工作不認真"這種視員工健康於無物的發言時,可曾聽過學界有誰勸告大家不要進入該公司工作?
擁有高學歷的人(或者說,任何人)該從事什麼行業,在先天的條件限制以外,是每個人的選擇自由,我認識很多人把教育學歷當成一種敲門磚,至於該去敲什麼樣的門,在那扇門打開以後又有什麼樣的行動,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但,我很確定的是,這文章裡呈現出的想當然爾的對特定行業的汙名化,不是學者該有的治學和處世態度。